[下雨]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,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留学,现在在高校随处可见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,但是这也随即带来了一个问题。
很多的学校为了国际排名,不断地给外国留学生“特殊待遇”,在中国学生还在为助学金填写各种资料的时候,外国留学生却轻松的享受着高额补贴,单身公寓等等的福利条件。
这种情况真的合理吗?对教育体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?
不平等悄悄扎根
很多人可能没留意,中国大学对外国留学生到底有多舍得花钱,你以为他们只是免个学费吗?当然不止,有些高校给一个外国学生的奖学金,轻轻松松一年能达到9万元人民币,甚至有媒体爆出有非洲国家的学生一年能拿到10万块,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趋势。
展开剩余85%而与此同时,咱们中国学生呢?成绩得排前几,综合素质得全能,才有可能拿到那点儿可怜的几千块奖学金,有时候还要靠家里支持生活,或者出去兼职打工补贴生活费,说实话这种资源倾斜,让人心里真不是滋味。
你自己想想看:同样是在这所大学,同样交作业,上课,考试,留学生住的是两人间,甚至单人间,咱们中国学生却得挤六人八人间?别说生活质量了,就连最基本的学习环境都不一样。
更讽刺的是,有些外国留学生根本不是来学习的,他们更像是来旅游的,有的学生中文水平非常差,上课基本靠猜,考试全凭听天由命,更别提真正听懂专业知识了,但因为奖学金丰厚,生活无忧,很多人只是混个文凭,拿了就走,根本没打算在中国深造或者做学术贡献。
有些学校一边在招生宣传里口口声声说为学生服务,一边却把最优资源拱手送给并不努力的洋学生,本地学生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久而久之,产生的不是包容心理,而是反感,甚至是抵触。
我们当然不反对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,但如果只是为了国际排名,为了招生数据好看,把中国学生放在次等位置,那这种国际化根本就是本末倒置。
“国际化”变“双标化”
现在很多高校挂在嘴边最多的词之一就是国际化,听上去确实高大上,毕竟谁不想学校能上《QS世界大学排名》,谁不希望学校跟世界名校看齐?可问题是,国际化本应是互利互惠,共同提升的过程,不是单方面卑微讨好的表现。
你可能听说过伴读机制,听起来像个教育创新,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全变了味,学校找出一些外语好的中国学生,让他们去陪留学生,帮助他们融入生活,辅导功课,甚至陪着出去游玩。你以为这是交流活动?实际上更像是在给外国学生配了个“秘书”。
留学生当然有适应困难的地方,这点可以理解,但问题是,这种关照只单方面给他们,那中国学生呢?有谁来关心一下刚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是否适应城市生活?有没有人为他们安排“伴读”?恐怕没有吧。
更严重的是,这种过度优待,反而把一些真正优秀的留学生也绑架了,他们明明是靠实力来的,却要承受你是靠福利混进来的这种误解,而那些混日子的混子却拿着巨额奖学金,打游戏,拍抖音,旅游打卡,最后轻松毕业,然后再发一个“我爱中国,中国的待遇太好了”
真正的国际化,是文化交流,是平等互助,是让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在公平的平台上竞争,成长,如果连最基本的资源配置都做不到公平,那再多的世界排名也只是表面繁荣,毫无意义。
教育不是秀场
我们得承认,现在的高校确实面临不少压力:经费,排名,国际影响力等等,很多学校招留学生,不是因为他们优秀,而是因为“任务需要”,甚至有些学校明文规定,必须每年新增多少名留学生,指标完不成连院长都不好交差。
于是门槛一降再降,不看能力不看语言成绩,只要肯来就有奖学金,就有宿舍,这些人毕业之后能干什么?有的确实发展不错,但也有很多人拿了文凭拍拍屁股走人,甚至根本不了解中国,也不想了解,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,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,还降低了学校的学术水准。
更讽刺的是,很多外国留学生自己都觉得这种优待莫名其妙,比如加拿大人“大山”在节目上就直言:我们没有要求特殊待遇,只想和中国学生一样就行,人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,可我们自己却搞得那么积极。
教育不该是秀场,而应该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公平的制度塑造出来的声誉,我们不要求中国学生拿最多资源,但起码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。希望中国的大学能少些面子工程,多些真心实意地服务学生,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,只要在这片土地求学,就该一视同仁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