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1日晚上,美国空军B-2隐形轰炸机群划破伊朗夜空,钻地弹与“战斧”导弹如流星坠落,精准打击福尔道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。这场被五角大楼称为“外科手术式打击”的行动,让中东的战火燃烧得更加猛烈。
而就在同一周,巴基斯坦刚提名特朗普角逐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——理由是他“调解印巴冲突”。让人觉得讽刺的是,特朗普一边自诩“和平缔造者”,一边亲手点燃中东火药桶,他的诺贝尔奖梦也在这场战火中碎成一地瓦砾。
美国国防部宣称,此次行动“基本摧毁伊朗核计划”,但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尚未证实这一结论。伊朗方面迅速反击,导弹雨倾泻至以色列特拉维夫、海法等地,造成至少86人受伤,同时宣布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议案获议会通过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高调宣称“美以同盟兑现承诺”,而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电视讲话中抨击美国“以暴力掩盖战略失败”。
展开剩余67%最讽刺的莫过于时间节点:就在空袭前一周,巴基斯坦政府刚以“调停印巴冲突”为由提名特朗普角逐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。如今,当B-2轰炸机的尾焰照亮德黑兰夜空时,全球舆论场只剩下一句调侃:“特朗普的‘和平奖’,怕是要改成‘战争奖’了。”
特朗普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孽缘,始于2021年。当时,挪威右翼议员克里斯蒂安·泰布林·吉德以“促成以色列与阿联酋关系正常化”为由提名他,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“政治拍马屁”。2025年,巴基斯坦政府再次提名特朗普,理由是“在印巴冲突中发挥调停作用”,但印度官方随即否认美国曾介入斡旋,反而曝光巴军方高层密会白宫的细节,暗示提名实为地缘政治交易。
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实在令人感到惊讶:撕毁伊核协议、单方面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、煽动沙特与卡塔尔断交……这些举动非但未带来和平,反而让中东陷入“以暴制暴”的恶性循环。如今,他更以“总司令”身份直接下令轰炸伊朗,彻底撕下“和平使者”的伪装。
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痴迷,折射出美国政客的集体幻觉,那些美国政客总以为用炸弹能换来奖杯,用制裁能赢得尊重。但现实恰恰相反,自二战以来,回望美国对外的任何一场战争,从未通过武力实现过持久和平,反而不断制造新的仇恨循环。
此次空袭的战术目标看似明确:摧毁伊朗核设施,打断其“抵抗轴心”链条。但战略层面却漏洞百出。首先,伊朗核计划分散在数千个地下掩体中,B-2轰炸机难以彻底清除;其次,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将直接掐住全球石油命脉,油价暴涨必然反噬欧美经济;更关键的是,美国此举彻底激化中东什叶派阵营,黎巴嫩真主党、也门胡塞武装已宣布对美以目标发起“无限期报复”。
诺贝尔和平奖曾因授予奥巴马过早而遭诟病,若再颁给特朗普,恐将彻底沦为政治闹剧的纪念品。当美国的轰炸机在伊朗土地上投下炸弹时,特朗普的名字便永远与和平奖再无半分关联。
发布于:广东省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