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刚放出将在两周内决定是否对伊朗发动攻击的烟雾弹不久,美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发起代号为“午夜之锤”的军事行动 ,将中东局势推向风口浪尖。
美军在此次行动中倾巢而出,目标直指伊朗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。超过125架美国军机参与其中,其中B - 2隐形轰炸机作为空中霸主,更是彰显出美军的战略威慑力。行动中共使用75枚精确制导弹药,14枚GBU - 57巨型钻地炸弹尤为引人瞩目。与此同时,波斯湾海域的美军潜艇发射战斧导弹,海空协同,对伊朗核设施形成立体式绞杀攻势。
GBU - 57巨型钻地弹作为此次行动的杀手锏,长约6.2米,重达13.6吨,被称为地堡炸弹。该弹配备尖端导航系统,能精准锁定目标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,接触障碍物后不会立即引爆,而是依靠自身巨大的动能继续向下钻,直到到达指定地点和深度后才会引爆,旨在对深埋地下的目标造成毁灭性的破坏。
从美国卫星影像来看,袭击后的场景触目惊心。福尔多核设施多处地点被钻地弹打出孔洞,核设施出入口也遭到打击被掩埋,疑似地下核设施上方山体被炸出6个孔洞,一片狼藉。纳坦兹核设施则留下一个巨大的孔洞,有可能是两枚钻地弹打在同一个位置上。伊斯法罕核研究设施附近的建筑遭到大面积破坏,疑似为30枚战斧导弹所为。
展开剩余70%不过,伊朗方面却镇定自若地称福尔多核设施主要受损的是地上部分,地下关键设施并未遭到严重破坏,且可以修复。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表示尚未报告伊朗遭袭核设施外辐射水平升高。由此可见,美军此次行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仍存疑。
钻地弹作为现代战争中刺破地下防线的关键利器,在军事对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当全球目光聚焦于美军钻地弹的威力时,中国钻地弹的实力又如何?
近年来,中国在该领域砥砺前行,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进展,在一些关键性能指标上甚至后来居上,超越了美国,展现出强大的实力。
中国东风 - 15C钻地王与美国GBU - 57重型钻地弹,虽技术路径与作战平台截然不同,但均是全球高端硬目标打击领域的佼佼者。
GBU - 57全长6.2米,口径0.8米,总重13.6吨,战斗部装药2.4吨,是目前已公开信息中单体最大的钻地炸弹。其凭借巨大体量与高强度镍 - 钴钢合金弹体,在侵彻能力上表现不俗,对钢筋混凝土侵彻深度可达60米,岩石约40米,智能引信更是能随机应变,精准选择起爆时机。
而东风 - 15C则另辟蹊径,虽战斗部规模小于GBU - 57,却以高强度纳米钨合金为矛尖,凭借弹道导弹末端6马赫的极速狂飙,带来20亿焦耳的恐怖动能,在侵彻原理上实现对传统重力式钻地弹的超越。据悉它可穿透70米土层、30 - 60米钢筋混凝土,优化设计下对花岗岩穿透可达90米。
在作战模式与突防能力方面,两者差异显著。GBU - 57依赖B - 2轰炸机千里奔袭,虽具备全球打击潜力,却在高烈度防空环境下如孤注一掷,面临强电磁干扰与反隐身威胁时,生存概率堪忧。
东风 - 15C则依托陆基机动发射平台,可灵活部署于广袤国土上。它飞行路径灵活、突防速度极快,现有几乎所有防空系统都难以拦截。技术升级后,东风 - 15C也可用部分先进中远程弹道导弹平台拓展投送范围,对“第二岛链”远程战略目标形成压制力。
而制导精度上,二者不相上下。GBU - 57号称1.2米的误差精度,在点状目标打击上指哪打哪。东风 - 15C虽误差在2-3米上下,却以高超音速带来的超强破坏力弥补精度短板,对大型目标同样具备一击必杀的能力。
在成本上,GBU - 57不仅造价高昂,且需多机协同、多弹覆盖,作战保障压力巨大。东风 - 15C则凭借批量生产优势与灵活发射模式,实现高效费比,成为性价比之王,可大规模装备。
中国钻地弹的发展成就远不止东风 - 15C。天戈、云箭系列空射钻地炸弹同样成绩斐然,构建起空陆一体的钻地打击体系。天戈1000公斤制导炸弹,由歼 - 16搭载,可精准穿透6米钢筋混凝土。云箭1000 - 1则适配多种战斗部,能对各类加固目标对症下药。
中国钻地弹技术的突破意义深远,在台海局势中,东风 - 15C等钻地武器成为震慑台独势力的定海神针,可精准瘫痪台湾地下军事设施。面对外部干涉势力,中国构建的立体钻地打击网络,更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,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。
美军对伊朗的突袭,虽展现了其军事技术实力,但中国在钻地弹领域的崛起已势不可挡。从技术创新到战略威慑,中国钻地弹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强国的追赶超越,更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。
未来,随着军工科技的持续精进,中国钻地弹必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征程中,成为守护国家利益的护国重器。
发布于:湖北省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